成果名称  | 
   主要完成人  | 
   获奖级别及等级  | 
   获奖时间  | 
  
深化内涵,创新路径,多方协同:机械工程领军潜质人才培养“一五三”新模式  | 
   陈雪峰、卢秉恒、王永泉、段玉岗、李兵、徐莉莉、郭艳婕、李瑞萍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8年  | 
  
校企协同、创新引领,打造“两交叉四融合”菁英班实践育人新模式  | 
   徐忠锋、管晓宏、王小华、陈立斌、段玉岗等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8年  | 
  
科学选拔、因材施教、敦笃育人——西安交大少年班32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| 
   朱世华、郑庆华、杨森、宋红霞、王娟、邱捷、訾艳阳等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8年  | 
  
工程链驱动的“领军潜质”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| 
   陈雪峰、卢秉恒、王永泉、段玉岗、徐莉莉、郭艳婕、李瑞萍  | 
   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| 
   2017年  | 
  
面向双创人才的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新模式  | 
   赵卫军、奚延辉、桂亮、王晶、金悦  | 
   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7年  | 
  
瞄准三个面向科技战略,实施拔尖人才分类培养 ——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 | 
   陈花玲,赵万华,李兵,卢秉恒,孙利平  | 
 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(国家级)  | 
   2016年  | 
  
科教融合、校企协同,构建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| 
   段玉岗、王永泉、訾艳阳、陈雪峰、陶唐飞  | 
  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5年  | 
  
立足改革、多措并举,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新机制  | 
   陈天宁、裴怡、南文海、史力键、罗婧  | 
  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5年  | 
  
机械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  | 
   段玉岗、王永泉、訾艳阳、陈雪峰、陶唐飞、徐莉莉  | 
   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| 
   2015年  | 
  
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数控技术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| 
   梅雪松,陈花玲,徐学武,许睦旬,张小栋,张东升,董霞,张庆,刘吉轩,姜歌东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14年  | 
  
大学生自主实践的“梦工厂”—工程坊的建设  | 
   程光旭、王晶、宋超英、何茂刚、张春梅、冯祖仁、昝鑫、朱世华、于德弘、王峰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| 
   2014年  | 
  
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全方位多环节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| 
   赵升吨、陈雪峰、訾艳阳、何正嘉、徐莉莉、王朝晖、文永红  | 
   陕西省 一等奖  | 
   2013年  | 
  
基于学生测试技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| 
   陈花玲、张小栋、徐光华、刘吉轩、张庆  | 
   陕西省二等奖  | 
   2013年  | 
  
构建知识、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 | 
   赵升吨 陈雪峰 訾艳阳 何正嘉 徐莉莉 王朝晖 文永红 刘吉轩  | 
   学校级一等奖  | 
   2013年  | 
  
基于学生测试技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| 
   陈花玲 张小栋 徐光华 刘吉轩 张 庆 张周锁 景敏卿 张西宁 侯成刚 梁 霖  | 
   学校级一等奖  | 
   2013年  | 
  
基于自主实践---创新的智能仪器电路设计课程建设  | 
   毕宏彦 陶唐飞 梁 霖 刘 弹 徐光华  | 
   学校级二等奖  | 
   2013的  | 
  
大学生自主实践的“梦工厂” ——工程坊的建设与实践  | 
   王晶等  | 
   陕西省 特等奖  | 
   2011年  | 
  
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数控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与实践  | 
   梅雪松等  | 
   陕西省 一等奖  | 
   2011年  | 
  
开放式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探索、 平台研究与应用实践  | 
   于德弘等  | 
   国家级 二等奖  | 
   2009年  | 
  
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构建创新教育平台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| 
   陈花玲等  | 
   国家级 二等奖  | 
   2009年  | 
  
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 | 
   苏文斌等  | 
   陕西省 二等奖  | 
   2009年  | 
  
面向研究生的《实用科技英文写作》课程建设  | 
   唐一平等  | 
   学校级 一等奖  | 
   2007年  | 
  
从学习到实践---“产品开发”课程与实践  | 
   李涤尘等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7年  | 
  
基于PBL的CAD/CAM软件工程应用技能拓展 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  | 
   江平宇等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7年  | 
  
瞄准国际一流:创建名牌工业设计专业全新培养模式  | 
   李乐山 韩 琦 陈仲华 白文杰 苏中秋  | 
   国家 二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工程训练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 | 
   王孙安 于德弘 任 华 郭咏虹 何茹肖  | 
   国家 二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,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| 
   于德弘 张 陵 张思锋 宫 辉 贾濯非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多校合作、面向西部,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 | 
   申瑞民 郑庆华 陈德人 王燕昌 刘庆慧 徐乃庄 于德弘  | 
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工程训练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 | 
   王孙安 于德弘 任 华 郭咏虹 何茹肖  | 
   陕西省 特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3D工程图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 | 
   续 丹 陈晓南 冯国明 陶唐飞  | 
   陕西省 二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改革  | 
   王孙安 任 华 郭咏虹 何茹肖 周 嵘  | 
   学校级 特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、体系及管理体制 的改革与实践  | 
   杨培林 陈晓南 金 悦 王洪亮 郭照慧  | 
   学校级 一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3D机械设计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| 
   续 丹 陈晓南 冯国明 陶唐飞  | 
   学校级 一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知识、思维、能力——制图课程三层次教学新体系 的创建与实践  | 
   郑 镁 罗爱玲 张四聪 许睦旬 杨美蓉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5年  | 
  
新专业新思想:从农耕教育到培养快速反应部队  | 
   李乐山 陈仲华 苏中秋 白文杰 刘一波  | 
   学校级 特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营造良好培养环境 激发博士生创新能力  | 
   陈花玲 王收阁 李秀菊  | 
   学校级 一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CAB-3型智能教学动平衡机的研究与开发  | 
   蔡书平 王 晶 贾焕如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CAD/CAM系列课程实验室建设  | 
   江平宇 张英杰 曹 岩 张定红 赵汝嘉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机械原理课程中机构设计的软件法教学与实践  | 
   王 晶 赵卫军 蔡书平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机械类“测试技术”主干课程创优建设  | 
   张小栋 陈花玲 刘吉轩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多媒体技术在制图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 | 
   郑 镁 张四聪 罗爱玲 许睦旬  | 
   学校级 二等奖  | 
   2003年  | 
  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:710049
           版权所有:万象城AWC·(中国)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     站点维护: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